有時冬天的降雨不完全是來自東北季風南下經過海面時所攜帶的水汽造成的,偶而來自中國華南的水汽移入才是造成降雨的因素。

這些東西一般稱華南雲雨區/帶,冷季在中國南方常常出現發展並視大氣環流狀況而有發展程度上以及傳輸方向上的差異。從氣候背景的觀點來看,A為低層700hPa副高在秋冬季的勢力大致在華南至南海北部一帶,在水汽輸送上也可以看到在高原西部至華南有明顯的相對濕度高值(B圖),此外也可能與高原東側的背風側低層旋生造成的低層輻合有關


上述的水氣匯是秋冬時的長期平均態,顯示華南該區的低層大氣在冷季似乎是一個相對潮濕的狀況,但該區的雲雨帶並非不斷生成並東移影響到台灣,顯然除了副高的平均態以及地形造就華南該處較偏潮濕的冷季氣候態以外,造成該區雲雨發展並東移的因素,或許可以從天氣尺度上的系統看出些端倪。
 

分析近期的個案似可以發現,以11/26號南下的強冷空氣為例,850hPa在華南一帶的表現呈現為先乾後濕,乾轉濕時並伴隨水氣東移雲雨帶發展的狀況,這說明了一個可能的因素:冷空氣的活躍與南下似乎與雲雨區發展並向東移影響到中國華東華南甚至於台灣地區天氣的過程有關。以此波冷空氣為例;C圖顯示在26日冷空氣南下之時,700hPa位於南海的副高脊(綠線)減弱並西移至孟加拉灣,整個華南低層被乾冷偏北風壟罩大氣狀況偏冷乾穩定,D圖則為27日開始在華南一帶隨冷高壓出海減弱700hPa的副高脊漸漸移回南海北部並持續在北面向華南輸送暖濕水汽,與持續壟罩華南的冷空氣形成低層相當位溫(θe ,淺藍線)的交界面,顯示華南底層有冷乾與暖濕空氣構成的斜壓帶(黑圈),同時伴隨低層噴流(紫區)生成,並隨時間推進(E&F)可以看到此斜壓帶交界面逐漸往華南東部底層大氣延伸發展並伴隨低層噴流向東發展將潮濕帶往中國沿岸輸送形成華南雲雨帶東移的過程






 

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關於華南雲雨帶形成發展並東移的可能解釋機制與徵兆:氣候上在此時的華南為低層副高北側氣流挾帶水汽的輸送匯聚區,但是雲雨區並非總是不斷自該處形成東移影響下游天氣,而似乎只在集中在某些時段;初步看來冷季有較強冷空氣活躍南下與南方低層副高向北的暖濕水汽輸送構成的斜壓帶發展時,將伴隨低層大氣的鋒生過程形成的較不穩定潮濕區,透過動力上此時一併形成的低層噴流軸將雲雨區向下游輸送影響到華東台灣的天氣,所以初步看來,副高在華南低層的水汽輸送似乎是個可能的平均大環境背景,而真正的觸發機制,很有可能就是冷季的”強冷空氣南下活躍事件”:冷空氣南下遇上暖濕的低層南海副高北進氣流形成低層噴流與鋒生過程產生華南雲雨帶東移,簡圖示。


 

由於只是初步分析尚未經過詳細大量的個案探討,所以本文針對華南雲雨區發展東移只提出可能需要注意的點:冷高壓南下影響台灣後的數天可能便須留意華南一帶的低層大氣狀況,比如噴流軸走向與低層鋒生之風切線的發展狀況,然而並非上述因子出現便會有華南雲雨區影響到台灣天氣,事實上該區的不穩定大氣條件隨噴流向東輸送的過程會確實影響到那些區域是非線性較難掌握的過程,比如前述個案中的華南雲雨區確實隨噴流軸向台灣移進,但並未造成顯著降雨,此過程間可能有更小尺度的動力與熱力機制例如地形等因素影響,這尚需深究不在此詳述。

 

前半段的因子可以做為判斷華南雲雨區發展東移的可能參考,但不等於一定會影響台灣。從定性上來看,若是在天氣系統的條件上有除上述冷空氣南下以外的因子進一步加大華南該區於冷空氣南下後的不穩定度/斜壓性,這些雲雨區發展的程度可能是可以較為旺盛且範圍較大的,那麼移動的過程對於台灣的影響便是值得留意的,最近這兩天有股冷高壓南下影響台灣,在華南一帶的大氣便和低層副高又形成了前述的斜壓帶/低層風切鋒生區,然而在本周末將有一支南支槽攜帶水汽東移,反映在該區的相當位溫梯度上便是超過30k的顯著斜壓帶,同時伴隨較明顯的潮濕區隨風速超過40海浬的低層噴流軸線向台灣移動的狀況(G&H),屆時於本周末中部以北開始便必須留意降雨狀況,建議早晚出門帶把傘較好喔~





此外從氣候上觀點來看在南海北部至北孟加拉灣有偏高海溫(I),此外今年副高在700hPa以下在南海北部有顯著正距平反映出較強的副高勢力(J)並伴隨較多的水汽輸送通量與中國華東華南較明顯的負OLR距平(K&L),故海溫及副高等因子對於今年入冬以後低層華南的水汽輸送狀況乃至於對於華南台灣低層大氣穩定度的影響值得持續觀察。




 

(圖片來源:WINS、NOAA ESRL、中國國家氣象局氣候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hosho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