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麥德姆侵台期間我在做天氣分析時觀測到的特殊現象:

由高層正渦度平流引發的地面旋生,過程不依賴地面斜壓性,也就是Pettersen旋生形態中的B型旋生過程:氣旋形成是無鋒的,且高層有槽。這是一種較少見情況:高空槽伴隨之地面系統必定有鋒面,槽是可以對應地面無鋒的。

19號時,槽位於日本海上空東移,其南方是麥德姆高層的一個熱帶東風波,東風波在東側日本東南東方海域引發的上升運動使得該處有雲系發展。

雲系發展過程受到東移的高空槽正渦度平流及高層流出之影響,在19~20號這段時間開始爆發對流,在20號深夜增強成一個無鋒的溫帶氣旋,氣旋在20~22號這段時間大致在槽前與槽一起東移往日本東北方外海移動,隨後因槽後冷空氣被更高緯的一個深槽吸收,分流往高緯度,導致該槽無法加強,渦度平流強度始終有限,無法提供給地面低壓進一步的發展。最後在冷平流被搶走以及正渦度平流強度有限之下,氣旋停止發展並併入更高緯度的氣旋中,生命只有短短3天。

其實到了後期這個氣旋的雲系已經發展出類似鋒的T-bone結構,有一條長長的雲帶,其實應該已經有鋒的特徵出現,但也許是機構考量到該處無大量且精確的大氣剖面觀測,所以未定義為鋒。其實不管是A或B型旋生,都一定會在過程中伴隨鋒的出現,只是階段早晚的差別,這個個案的生命太短,在形成可以被氣象單位認可的鋒結構之前就消散了,不過在剛形成時的階段,的確是沒有鋒的。


(雲圖,注意20號晚間1200以後)

 


(500hPa高空圖,注意20號晚間1200以後)

 


(地面圖,注意20號晚間1200以後)

 

A型旋生:底層強斜壓性引發擾動並伴隨垂直運動作用釋放斜壓能量形成氣旋。冬天的台灣低壓有時可以這樣長出來而不一定有高空槽,如果有夠大的海溫梯度以及氣旋式風切的話,雖然多數個案還是有短槽東移。

B型旋生:槽前正渦度平流引發一地上升運動伴隨底層輻合,形成氣旋。

其實純粹的A或B型旋生是很難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高空槽前渦度平流+地面斜壓性兩者共同作用而成,常見的溫帶氣旋都是如此。其中又以純粹的B最難,因為根據斜壓不穩定,槽下一般都會有伴隨氣旋的冷鋒,才有夠強的冷平流支持槽發展,像此個案中的槽從中國東北一路移動到日本才誘發出地面系統,過程都沒有其他系統提供冷源支持其發展,能夠這樣一路活下來的個案不多見。通常反映出的是在中層也有足夠強的冷空氣,這種冷空氣不像冬季由廣大內陸輻射冷卻形成之集中底層冷空氣,通常是來自高緯極區中低層大氣分裂南下的極渦造成,不過通常不會發展得太強,因為主要的冷源都集中去支援在其更高緯處的極渦,像此個案就是其中之一。

看天氣圖雲圖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的觀察圖上任何一個角落,有時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玩意。而大氣是連續的,有時可以想想這些特殊系統的配置之前因後果會對當下你欲分析的天氣系統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拿這次個案來說,這個誘發出的氣旋向高緯移動的過程,配合北方極渦瓜分冷平流的作用,使得最後日本上方這條短槽並未加深並北收,使得當時麥德姆東邊停滯很久的副熱帶高壓得以西伸,導致了麥德姆後期侵台期間未如各大機構預測的出現偏北分量,反而以較偏西路徑侵台(其實此偏西路徑也有麥德姆北側另一副高的作用)。而這在我剛注意到此氣旋生成發展過程時便已經在前述的分析文中提及其對副高勢力以及颱風路徑可能會造成增強及偏西之影響,果不其然。一個小小一角的氣旋,可以對整個天氣形勢造成始料未及的大影響,這就是天氣分析的有趣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hosho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