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高層槽果然如昨天的分析一般加深進入30N以下的區域,中亞高層槽也有加深,對於南亞高壓似乎已經開始出現變形的影響,後續值得觀察
(其實就算南亞高壓沒有變成東部型,目前的中高層大氣狀況應該是不足以讓南亞高壓大幅減弱,就強度而言應該是仍能使下方西環副高有效維持勢力)

來看看強度的部分,這個颱風目前的型態像是被兩環副高間的鞍型場影響著其路徑,但是相較於路徑的影響,這個鞍型場對強度的影響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注意喔這裡只是提到鞍型場稍微影響路徑,而不是麥德姆整個進入鞍型場,兩者有很大差別)

不過這個鞍型場相當的特別,除了越往高層越明顯之外,其形成過程不單單只是由於北方槽線發展加深造成,在此槽線加深過程其南邊區域剛好有一個高層東風波,加深過程配合此東風波形成了現在的鞍型場,不過講這麼多,還是先上圖吧:


(這是現今的最新駛流場,A為日本上方西風槽,B為東環副高,C為西環副高,D為鞍型場)




(這是約四天前的垂直風切圖,可以看到關島附近高層有一個東風波存在,此時尚未有槽線深入)

這就是這個鞍型場特別的地方,一般的鞍型場通常為高空槽侵入等因素將副高斷成近似兩塊的狀態,在鞍型場的低緯方向高層大氣通常沒有顯著的開口,也就是東風波的存在,且一般東風波較常分布在中低層大氣,此次鞍型場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乃是由高層槽向低緯深入後搭配原先存在於低緯的高空東風波形成一個越往高層越顯著的鞍型場,這樣的鞍型場除了一般鞍型場所有的特性:駛流為弱且為駛流轉折區以外,還多了東風波的性質

東風波的性質是甚麼:在波動的偏東側底層大氣伴隨不穩定的上升運動,容易形成對流區,在偏西側則為下沉區,天氣良好穩定,類似高空冷渦的性質
(其實兩者的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出現閉合的氣旋式環流,以及高空冷渦多了一個對流雲繞著一個空心區域旋轉的訊號),特別是這個東風波是高層型的,上述東西側不同穩定度的性質將更明顯是以麥德姆除了受到高層鞍型場些微作用對於路徑產生影響外,該鞍型場中南側高層東風波的對於颱風強度結構的影響相對明顯,可以用下圖解釋之:



所以可以看到,頂在麥德姆上方的鞍型場南側高層東風波西側的相對穩定區之下沉氣流使得該區對流被抑制住,下沉乾空氣也在今天中午以後捲入麥德姆內部導致其西北側至內核對流結構發展受到抑制,呈現底層結構不佳強度停滯的趨勢另一方面,高層東風波西側向南的氣流也抑制了麥德姆高層的極向流出,輻散受到抑制故強度發展有限,簡單來說,這個高層東風波透過西側下沉氣流之穩定性和流向,抑制了麥德姆的對流發展,故使其過去一天以來發展不佳,不過入夜以後新一輪的對流爆發似乎已將乾空氣區域的負面影響消除,然而在麥德姆發展移動過程,此高層東風波很可能仍存在於其東北側,所以不排除接下來短期內仍有乾空氣入侵的可能,尤其在接近西環副高後乾空氣入侵的可能性依舊(由於高壓有一大半位於中緯陸地,輻散下沉的氣流較海面上高壓經過海面大氣的空間及時間均更短,且中緯水氣量濕度相對較低,看看華東華北到台灣東方海面的對流都被抑制住就可以印證此乾空氣存在之事實),整體看來此颱的北側結構可能發展的不是很好,這是就東風波以及西環副高之作用為切入角度之看法

大氣對於颱風的影響最顯著的因素除了乾冷空氣侵入對於對流不穩定的抑制作用產生對颱風強度之不良影響外,最顯著的負面影響當屬過大的垂直風切,垂直風切太大會影響潛熱釋放加熱區域的分布進而破壞暖心結構,故風切對颱風的負面影響不言可喻,以下為風切分布:



  (低層風場)   (高層風場)

風切上的顏色區塊代表風切的強弱,線條則是過去24小時以來的風切趨勢,可以從高低層風場看到在高層為加深之槽線控制東海至日本南方之大氣以及東風波,低層颱風北方是平均副高駛流,隨著槽現在過去24小時以來的加深過程使得西環副高東側高層大氣的北風分量增加,同時也加強了麥德姆前方大氣的極向流出,這個高空槽加深過程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好的部分是槽的高層外流有助於稍後麥德姆接近呂宋東北海面時極向流出打開加強輻散,憂的是從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槽的加深過程其實也加大了北風分量,在底層偏東風的駛流配置之下,使得麥德姆前方的帶狀大氣垂直風切將會加強,且此趨勢有隨槽維持深度而維持並向南伸展的可能,故在垂直風切作用抵銷之下槽前方高層輻散的增益作用可能會被抵銷,大氣垂直風切的加強維持也成為了麥德姆繼乾空氣作用後另一個強度發展上的隱憂,整體而言這個大氣環境配置不太理想,不過對於我們而言這是好的,颱風還是不要太強比較好

看完大氣來看看海洋:



這是海洋熱含量值(OHC),這個指標同時參考了海溫以及混合層厚度,故相較於海溫更多考慮了海洋暖水層厚度分布,由於颱風會引發海洋冷卻機制進一步降低海溫而可能抑制強度,因此在海洋指標的參考上便須用同時考慮海溫及暖水層厚度的OHC指標來做為完整海洋熱力性質對於颱風強度影響之參考

上面的OHC分布顯示在台灣東方外海的大片低熱含量區,是浣熊的"排遺",也就是颱風經過海洋混合層較薄區域或移速太慢產生湧升流冷卻海溫的冷水區域"cold wake",通常這種位於琉球群島南側由颱風引發的冷水區會因為黑潮加上群島海底地形作用產生對海洋背景場湧升流的加強,故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往往可以將近一個月甚至超過,就像一個地雷區一樣等著下一個衰鬼颱風去踩幸運的是麥德姆現在的環境駛流配置將會使其沿著OHC相對較高的菲東近海朝西北移動,其現在所在位置是相當高OHC的區域,然而受限於前述大氣環境的影響,這些高OHC區雖有助於其對流爆發但對於強度的貢獻仍有限,尤其當它走到呂宋東方外海時會遇到一片潛在的OHC低區,此區域一直到台灣東方的OHC值相對較低可能有潛在的負面影響,這時就要視其移速而定,目前看來海溫於其路徑上都有29~30度的水平(換言之即此區域的混合層相對較薄),只要在潛在低OHC區域不要速度降到太慢(研究顯示15km/h以下就很容易產生大範圍的海溫冷卻),低OHC的負面潛在影響將不顯著,仍然以較高海溫的正面作用使颱風加強,然而此時又有前述所說的乾空氣和風切加強之潛在影響,尤其後者為甚,故似乎較難出現快速穩定增強的過程

有利因素:高海溫+18~20km/h的移速+高層槽前流出有利其極向輻散場加強

不利因素:東風波及副高的乾空氣潛在影響+槽線加深造成強風切區發展南移


考量到大氣較海洋對於颱風強度影響為主導地位的腳色,麥德姆在此相對較不理想的大氣狀態下海洋的正面貢獻將受抑制,反映在強度上,就是增強速度及幅度均有限,個人認為最有可能在110-120kts左右

(以上僅為個人心得練習分享討論不做任何預報參考用,詳細天氣預測資訊請以氣象局發布為準)

PS. 注意日本東方近海可能有一個溫帶氣旋要生成了,這個氣旋可能會為東環副高發展帶來額外的變數,進而影響麥德姆路徑,明天再來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hosho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