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6月15日西北太平洋第2號颱風鸚鵡消散以來至 7月31日,該洋面已經超過一個1個半月未有任何達熱帶風暴(輕度颱風)以上標準之熱帶氣旋生成,這個西北太平洋颱風好發的月份,創下了自1951年有可信觀測紀錄以來頭一次西北太平洋7月沒有熱帶氣旋生成與經過活動的歷史紀錄。
- Aug 12 Wed 2020 13:20
2020西太平洋7月無颱成因初探-兼論副高強盛與中國長江發大水之謎
- Jun 02 Sun 2019 09:32
六月雜談:MJO如何自我"繁殖"-連續生成機制個案及後續影響
五月初至今的MJO事件讓南海到東亞地區的風場比起近幾年更早轉成了西南風,然而受限於MJO本身性質對於赤道西風的抑制作用以及南半球跨赤道流尚未完全建立,五月份的東亞大氣環境以夏季季風爆發嚴格上來說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畢竟完整的跨赤道氣流尚未出現。不過不用擔心,隨著五月份的MJO事件的後續效應逐漸浮現,顯著跨赤道流的出現以及降雨量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 May 08 Wed 2019 06:59
2019梅雨趨勢~
在第一波梅雨鋒到達的此刻把這篇文章發出來應該還算來得及,以下是個人對於梅雨降雨趨勢的一點小小看法,歡迎討論指教,不過此文也只為個人看法僅算是作為練習分析用途,不做預報用,詳細氣象預報資訊仍請以氣象局發布之最新訊息為準。
- Jul 07 Sat 2018 00:01
南高、副高、瑪莉亞
嗯,突然發現,瑪莉亞路徑修正的趨勢,跟最近幾天東亞的大氣環流配置變化有關,模式好像抓不太到,趁這機會在把以前常常強調的影響駛流例子過這次教材說明一下。
南亞高壓:夏季時由於青藏高原可感熱加熱加上季風於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的降水潛熱釋放等效應,產生輻合上升,在100-200hPa形成的巨型反氣旋區,主要在對流層頂部活躍,是夏季北半球尺度僅次於極渦的大氣環流系統。
- May 16 Tue 2017 03:37
梅雨將至前(文長慎入)
在第一波梅雨鋒到達的此刻把這篇文章發出來應該還算來得及,以下是個人對於梅雨降雨趨勢的一點小小看法,歡迎討論指教,不過此文也只為個人看法僅算是作為練習分析用途,不做預報用,詳細氣象預報資訊仍請以氣象局發布之最新訊息為準。
影響梅雨季的降雨多寡因素很廣:
中緯度的冷空氣活躍程度:這其實與極區的溫度狀況有關,而冷空氣活躍趨勢其實左右了西風帶的波動,進而決定氣流是以南北向(經向)或是以東西向(緯向)為主,而氣流走向其實和南方水氣北上程度以及冷暖空氣交會創造不穩定度的大小有關。
副高走向分布:從副高型態分布來看,也是一個影響氣流走向以及水氣北上程度一個重要的因子,其勢力撤出南海與否更是被視為南海季風肇始的指標之一,在中高緯度的表現常常受西風波動之影響,導致大氣呈現緯向或是經向型,同樣左右南方水氣北上程度以及冷暖空氣交會創造之不穩定度程度。
熱帶及南半球訊號:季內震盪(MJO)伴隨之西風活躍、水氣,除了影響南海季風肇始時間外,也會因其強弱及活動區域透過遙相關機制的不同左右梅雨時的降雨量。此外,南半球的副高活動做為跨赤道流的源頭,故其強弱及型態分布同樣不可忽視。而熱帶海溫的變化就左右了低緯度西南季風所攜帶的水氣量,甚至影響局地次環流,亦可對副高造成影響,同樣值得分析。
要說的也不少,為了清晰好懂盡量以圖表呈現囉。
--------------以下正文開始--------------
概述:
副高偏南偏東發展
中高緯西風波動較活躍
西太平洋-海洋大陸海溫較高
印度洋東太平洋海溫偏低至正常
南印度洋副高活躍
季內震盪趨向集中3、4相位
副高強弱受海溫影響,因為海溫可以影響到大氣的哈德里胞、沃克環流:
上圖過去一個月中熱帶至副熱帶地區的海溫距平,可以看到在熱帶東太平洋區較偏高,中至西太平洋趨近正常值略偏高,東印度洋略低於氣候平均
在熱帶外的區域可以看到副熱帶東太平洋有偏高海溫,到了中高緯度北太平洋又偏低
ok,透過海溫對於大氣的影響來看看當前大尺度環流的平均狀況:
西太平洋地區低緯度的哈德里胞距平如上圖所示:在熱帶區這一個月來有明顯上升運動。
四月份的沃克環流距平,可以看到在海溫較偏高處的東及西太平洋有上升,中太平洋附近有弱下沉運動。
熱帶的上升運動除了來自海洋作用以外,高空的訊號影響到對流層大氣進而同樣對沃克環流產生影響,介紹一下一種熱帶平流層內的東西風準兩年交替的訊號:
"Quasi-Biennial-Oszillation, QBO(準兩年震盪)"
震盪機制一搬來說跟赤道波動能量上傳有關,詳細機制較複雜在此不提。簡單來說就是平流層內一種約兩年為週期變化的東西風交替機制,西風為正東風為負:
當前的狀況在熱帶平流層已經轉為西風相位為主,重要的是此訊號已經傳遞到對流層頂部,對流層頂轉成西風距平。
有利於沃克環流在西太平洋熱帶區上升支的維持,所以從垂直運動距平來看上面分析是否如此。
熱帶至中緯的太平洋近一個月以來的垂直運動距平:
跟海溫分布大致吻合,從赤道以北太平洋來看,中太平洋下沉,熱帶東西太平洋上升,北太平洋也有上升。
而副高要影響梅雨季平均降雨,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有無撤出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面:勢力較東退的副高有利於南來氣流的北上。
而副高在西北太平洋的勢力跟下沉運動分布較有關,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在只有近中至東太平洋有較顯著的下沉運動。
有了上述的海溫以及垂直運動資料,我們可以和副高發展程度作個連結
來看一下500hPa跟700hPa的風場距平以及相關指數:
- Feb 20 Mon 2017 00:21
撲朔迷離的2/24
- Feb 03 Fri 2017 12:38
滿滿的大增溫
冬天最重要的天氣重點不外乎冷空氣的強度跟走向。而在人類活動的對流層裡面,冷暖空氣的活動形成了對流層大氣中的波動,波動本身的能量除了在水平方向傳播產生天氣系統以外,也會往垂直方向傳播,並有機會影響到更上方的平流層大氣,上傳強度要是可觀的話,更有機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後回過來影響到對流層的大氣,而眼前似乎正上演著一次連鎖反應事件....
故事要從過年前北半球高緯的一次明顯大氣波動過程說起,如下圖一及二所示,在北太平洋出現了一次劇烈西風波動(北大西洋也有但較弱時間較短),並對西風帶形成了阻塞效應(妨礙西風氣流順暢運行):
- Dec 11 Sun 2016 04:30
冬天的雨
- May 17 Tue 2016 17:11
春夏風雲變-關於梅雨期狀況的碎碎念
給趕時間的朋友的結論: